一条好的新闻可以在无形之中优化企业的整体形象、树立企业的品牌。而广告作为一种直接的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所达到的宣传效果是短期的,并且可信度低,轻易引起用户的厌烦,从而使广告成为无效信息。因此,在深圳专业软文发布平台定焦传媒上持续发布的企业新闻才能使企业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以下是定焦传媒结合多年为多家企业服务总结的几点经验: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 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 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 于新闻稿作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 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 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稿作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 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 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 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作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2.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新闻素材是进入作者视野并被者所意识,所采摘 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写入新闻作品。 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 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 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 突出新闻主题。工地上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
同样 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公司里,每年它都会开展许多活动,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但是,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 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 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 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 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 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 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 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 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项目部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公司基层建设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作为一个企业的通讯员,只要经常深入到施工一线,注意观察了解他们是怎么工作的,从他们 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 义的新闻。 另外,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 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 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
企业员工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 分。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 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写作的人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 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 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笔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 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 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学生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总之,作为初学作者,如何写好企业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家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 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